伍里川
近日,“游客在海南因未購物被導游大罵”一事引發各界關注。3月18日下午,記者了解到,執法部門已對涉事導游楊某某作出罰款5萬元的頂格行政處罰,吊銷楊某某導游證。同時對涉事旅行社作出責令改正,沒收違法所得1200元、并處30萬元的行政處罰。這意味著涉事導游在行業內失去了繼續從業的資格。
在當地有關部門17日作出回應之后,很快就有處理結果出來,而且毫不留情,顯示出當地治理旅游市場亂象的決心。
此事件中,導游態度之惡劣,令人憤慨。此前,網傳海南三亞某旅行社一導游因游客不購物,在上車后與游客發生激烈爭吵。視頻拍攝者表示,視頻拍攝于今年2月底,當時是行程的最后一日,游客們在一玉器免稅店購物,因購買商品的游客太少,且一位游客因要照顧孩子很快就出來了,被導游指責。
導游上車后,情緒較激動,后與一男子進行了爭吵。網傳視頻中,涉事導游出言不遜,咄咄逼人。?谑新糜尉C合整治辦公室在情況通報中,用了“行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,且情節極其嚴重”的措辭,可謂恰如其分。
導游辱罵游客,毀的不僅是一車人的心情,更是一個地方的旅游形象和品牌,實不能容忍。
這樣的處理,已足夠嚴厲,但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此類事件近年來頻發的事實。據椒點視頻報道,就在幾天前,云南一名導游辱罵未消費游客“狗雜種”,并威脅趕下車。2021年,湖南張家界一導游辱罵游客,手指對方喊“騙吃騙喝”。
導游相繼罵人,何以如此?
不難發現,相關事件,多源于購物之爭:一方希望并誘逼游客購物且多多益善;一方不以為意,或者淺淺應付一下。
客出游,購物只是一種選項,這種需求只能建立在高質量游玩的基礎上。問題是,現實中,這種需求往往被旅游市場畸形的利益訴求所誘導、綁架。無他,旅行社自負盈虧,別說團費低于成本,就算成本可以維持,也希望利益最大化,而此間,收入主要靠游客購物提成維持的不少導游只拿微薄“底薪”,能不能取得體面收入,只能“靠自己”想方設法讓游客多購物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種事既高發于屢禁不絕的低價團,也在其他“規格”有所保證的旅游團發生過。
導游不把導游當“主業”,而是把勸購、逼購當成“主業”,甚至遷怒于那些不聽話、不與之“合作”的游客。這種局面看似是兩者之間的“私矛盾”,其實體現著種種深層矛盾的糾纏。
顯然,購物之爭的根源,在于這種奇怪的掙錢之道、獲益模式。延伸而論,旅游市場中,依賴于導游拉動游客消費的經營主體也非常普遍,一些以坑蒙為能事的商家,更是寄望于旅行社、導游發揮“聰明才智”——本質上這是一場利益各方的合謀。
《導游管理辦法》明確,導游執業過程中,不得出現擅自變更行程、誘騙或強迫消費、向游客索取小費等十一項違法違規行為,并有明確罰則。但令人憤懣的是,現實中依然有一些導游見利忘義、肆意“求索”,原因就在于導游獲利渠道的扭曲化,也在于多重利益暗影疊加而成的荒誕化。
這種狀態不改變,而只對一個導游下行業“驅逐令”,只會出現楊某某走了,又來一個×某某的情況。
規范旅游市場秩序,是不可繞過的“關節”。去年8月,文化和旅游部發文要求,嚴格規范旅游市場秩序、導游執業行為,可謂抓住了“牛鼻子”。例如,按照《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行動方案(2021—2023年)》要求,加強導游業務培訓,提升導游專業水平與服務質量,并提出高度重視旅游市場秩序問題,完善綜合治理機制,發揮各方面合力,提高市場監管效能,嚴格規范旅游市場秩序。這就直面了旅游市場亂象的綜合特征,提出了多層面破解之道,具有很強的針對性。
唯有既嚴格處理個案,又深入治理亂象,堅持不懈,才能逐步喚回風清氣正的旅游生態,惠及包括游客、市場從業人員在內的各類群體。